当前位置: 首页> 私募资讯> 焦点要闻> 突传重磅!人民币被多头盯上!离岸汇率是否会破7?

突传重磅!人民币被多头盯上!离岸汇率是否会破7?

摘要:人民币被多头盯上!最近,人民币持续走强。根据新加坡交易所(SGX)衍生品交易所的数据,对冲基金正在大幅增加对人民币兑美元将继续走强的期权押注,投资者现在的目标是到年底将人民币水平达到7或更高。交易量最大的12月期权是执行价格为6.94的看跌期权,与当前交易价格7.125相比,明显处于更强位置。


K图 USDCNH_0

人民币被多头盯上!

最近,人民币持续走强。根据新加坡交易所(SGX)衍生品交易所的数据,对冲基金正在大幅增加对人民币兑美元将继续走强的期权押注,投资者现在的目标是到年底将人民币水平达到7或更高。

交易量最大的12月期权是执行价格为6.94的看跌期权,与当前交易价格7.125相比,明显处于更强位置。那么,人民币究竟如何演绎?外资又如何看待当下的中国资产?

对冲基金盯上人民币

8月份以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将近1000个基点。与4月初的低位相比,更是升值了将近3000个基点,目前走势仍处于相对强势当中。

而根据新交所衍生品交易所的数据,对冲基金正在大幅增加对人民币兑美元将继续走强的期权押注,投资者现在的目标是到年底将人民币水平达到7或更高。交易员报告称,由于对中国政策支持的信心增强和美国利率预期的变化,对从人民币升值中获利的期权的需求不断增长。

渣打银行的 Saurabh Tandon 指出,对冲基金客户对“美元兑离岸人民币下行空间(对应着人民币升值)”的需求增加,交易量最大的12月期权是执行价格为6.94的看跌期权(与当前交易价格约为7.125相比,明显处于高位)。

摩根大通的DhavalShah证实,通过现金和期权交易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兴趣。尽管人民币上周触及近10个月来的最高水平,但对美元兑离岸人民币下行的对冲溢价仍远低于今年的高点。

中国在岸市场数据显示,7月份外汇期权交易量飙升至2278亿美元,为20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此前在低波动时期卖出美元人民币看涨期权的出口商最近转向买入美元人民币看跌期权,因为人民币的上涨加速,使下行期权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交易。

是否会破7?

随着中国股市的走强,人民币的确也时常会相伴而行。去年9月底,美元兑离岸人民币一度跌破7,人民币升至6.965附近。那么,此次是否会再度破7?

华泰证券认为,近日人民币兑美元和一篮子货币加速升值。一方面,每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近来有所上调,但另一方面,市场力量也开始加速推动人民币走强——近日在岸人民币交易价格接近中间价,而离岸人民币汇率强于在岸即是例证。近期,全球对配置中国权益资产的偏好上升可能是人民币汇率走强的催化剂之一。人民币兑美元升值“蓄势”已久,有进一步走强的空间,且可能成为驱动美元名义有效汇率下一轮贬值的最大权重货币。往前看,人民币汇率有较强的基本面支撑,仍有进一步升值动力,重申12个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6.98的预测。

中金公司认为,人民币升值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中美关税预期和缓(5月会谈取得进展,8月加征关税展期)、特朗普计划访华等信号降低“关税风险溢价”;中国1—7月出口累计增速达6.1%,贸易结汇规模回升至近年高位,净结汇率7月转正。主动型外资加速流入A股,港股通净买入放缓;境内不含储备资产的国际投资净头寸转正,外汇存款累积。中间价单周调升291个点(2024年9月以来最大幅度),与即期汇率价差扩大释放升值信号;离岸央票发行及CNH Hibor抬升进一步收紧流动性。

展望未来,短期或实现“三价合一”:中间价持续走强引导预期,人民币“缓贬值、快升值”特征可能推动即期汇率快速靠拢中间价。年底前或温和升值,若美联储降息压制美元反弹,叠加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估值偏低及跨境资金改善,人民币仍有上行空间。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网友评论

×

  • 1.若本人/本机构拟认购/申购私募类资管产品、信托计划,则本人/本机构承诺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 (1)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且满足金融净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
  • (2)最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法人单位;
  • (3)金融管理部门视为合格投资者的其他情形。
  • 2.若本人/本机构拟认购/申购私募基金,则本人/本机构承诺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 (1)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
  • (2)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 本人/本机构确认是为自己购买私募产品,不会以非法拆分转让为目的购买私募产品,且资金来源合法合规,不会使用贷款、发行债券等筹集的非自有资金进行投资。
特定对象认证

确 认

×

风险测评
温馨提示:本问卷旨在协助您选择符合您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产品或服务,问卷结果并不能取代您的投资判断,也不会降低产品或服务的固有风险。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