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伴读系列(24):透视“电子榨菜”
(以下内容从东方证券《宏观伴读系列(24):透视“电子榨菜”》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随着电子设备不断迭代升级,变得更为便携、便利,一边吃饭一边观看休闲类视频或图文已经成为一些青年的生活习惯,由于这些资料有“下饭”的作用,因此被称为“电子榨菜”。电子榨菜的产生有何动因、有哪些类别、存在怎样的特点,已经引发了一系列文献的讨论。
马一鸣、尚炜(2023)经过访谈,在“‘Z世代’对‘电子榨菜’的媒介依赖研究”一文中将电子榨菜的使用动机归纳为时间、情绪、社交三个维度,具体有:(1)“Z世代”逐渐模糊了闲暇时间和学习工作之间的界限,可能在吃饭时间观看知识类视频;(2)在“闲暇无意义”的价值导向和文化语境之下,娱乐消闲不再成为独立的生活板块,而是与吃饭这个“必要”事项同时进行,倍速播放的权利掌控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于时间紧缺的焦虑;(3)独立选择“电子榨菜”内容的主体权利抚平了在现实环境下被安排、被推动的情绪;(4)构建虚拟“陪伴”;(5)为规避现实中的人际互动提供了正当性和合理性,免于社交的压力。
贺梓涵、胥伟岚(2024)的“基于受众商品论的‘电子榨菜’现象思考”一文同样分析了电子榨菜的产生动因,但除此之外作者提到,根据加拿大学者斯麦兹提出的“受众商品论”,大众媒体具有隐藏的经济功能,而当资本入局“电子榨菜”之后,观众也就是受众的商业性被大大强化,资本实现了对受众的价值掠夺。如,广告商与提供“电子榨菜”的媒体已成为利益共同体,受众在观看视频或信息时,不可避免会接触到广告商投放的广告,其观看行为会被计为“曝光”“点击”等数据为广告商的品牌实现价值增值,部分媒体内容得以免费提供也是为了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力,最终导致看似是受众享受“电子榨菜”带来的情绪价值,实则被作为“观看劳工”成为数字资本积累的一环。
也有一系列文献关注“电子榨菜”的主要种类。近一两年来微短剧行业迅猛发展,其影响已显著传导到资本市场,在传统影视、文化产业面临挑战的背景下一些传统影视公司、互联网平台都开始投入资源,发展微短剧行业,青年对“电子榨菜”的需求是其重要推力。今年3月27日第十一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发布了《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经常观看微短剧用户占比达39.9%,仅次于电视剧/网络剧和电影/网络电影,31.9%的用户曾为微短剧内容付费。李丹(2004)“跨媒介视域下网络微短剧的审美特征及叙事策略探究”归纳了网络微短剧的特征,一是碎片化叙事,非线性传播(如主要人物不能太多,否则会造成人物形象模糊;叙事线索不能太复杂,否则会造成情节淡化;剧情反转要快,否则会造成故事无趣无聊),二是影像化叙事,视听化呈现,三是跨媒体叙事,互动式表达,如平台会将用户集结在一起,利用互动提升观众的体验感,同时鼓励用户参与讨论、创作相关内容。也有作者聚焦曾引发观看热潮的《逃出大英博物馆》,研究其传播策略,如杨宇彤(2024)“共情视域下网络微短剧传播策略探究——以《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例”认为该剧通过对共情元素与共情传播策略的使用,增强了人们民族认同感,其策略一是立足中华文化,彰显民族自信;二是找准情感切入点,引发普遍共鸣;三是彰显家国情怀,创造文化价值,也最终因此获得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还有文献研究了其他形式的“电子榨菜”,如吴晓璐(2023)发表的“‘拆箱’背后:社交电商平台的青年互动与消费——以小红书为例”,作者研究认为,“拆箱”已经超出了经济理性下消费决策、规避入坑的意涵,成为青年的“电子榨菜”、社交场所和情感源泉,原因一是“拆箱”是社交电商新业态运行模式的代表,二是“拆箱”行为迎合了现代化、数字化进程中青年群体对集体情感和社会团结的需求,超出了原有商业模式中经济理性主导、技术支配的消费方式。
风险提示:引用的学术研究、计量模型所需假设与现实存在偏差的风险。
提示:本文属于研究报告栏目,仅为机构或分析人士对市场的个人观点和看法,并非正式的新闻报道,本网不保证其真实性和客观性,一切有关该股的有效信息,以沪深交易所的公告为准,敬请投资者注意风险。×
确 认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