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投研观点> 船舶行业系列报告一:中船系资产梳理-两船重组,还有哪些资产值得关注?

船舶行业系列报告一:中船系资产梳理-两船重组,还有哪些资产值得关注?

2024-12-16 15:47 财通证券 佘炜超,郭亚新 查看PDF原文

(以下内容从财通证券《船舶行业系列报告一:中船系资产梳理-两船重组,还有哪些资产值得关注?》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核心观点

  中船集团资产整合加速,船舶业务协同效应值得期待。2024年9月,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的资产重组计划正式启动,在船舶大周期向上的背景之下,两船重组的进一步发展让市场更多了一些阿尔法层面的关注,集团的船舶资产是否能够通过兼并重组,进一步解决同业竞争、强化协同,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行业增量之外获取超额利润?除了中船和重工,还有哪些资产值得关注?本篇报告中,我们对中船集团旗下各项资产及过去十年的资产重组历史进行了详细梳理,可以看到,2016-2018年、2019-2021年分别是集团两个针对非船业务、船舶资产的重组高峰阶段,而进入2024年后,内部整合再次加速,根据集团此前出具的承诺书,距离解决同业竞争的最后时间(2026年)仅剩不到2年,新的巨轮或即将起航。

  海洋装备类:集团旗下核心资产,营收贡献近六成,船厂资产整合进行时。集团海洋装备业务的经营主体主要为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中船防务、中国动力等上市公司及沪东中华、川东船舶、渤海造船、广西造船等非上市船厂。2023年集团造船完工量为1586万吨,占全国总完工量37%,全球市场份额为18.4%,其中,三大上市经营主体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中船防务完工量合计1345万载重吨,占集团总完工量的85%。另外,沪东中华是集团旗下为数不多的未上市船厂之一,年造船能力超220万吨,年产值超200亿元。根据克拉克森,截至2024年8月,沪东中华手持订单68艘,约818万载重吨,按修正总吨口径,在手订单规模在全球各大船厂中位列第五,全国第一,占中船集团在手订单规模的23%。

  科技应用产业:2016-2018年为集团非船业务整合阶段。科技应用产业经营主体主要为中国海防(电子信息装备)、中船科技(清洁能源装备)中船应急(应急装备)三家上市公司以及数十家科研院所,其中中国海防、中船科技均在2016-2018年陆续完成过重大资产重组。科研院所大多直属于中船船舶集团或通过中国船舶重工集团间接控制,涉及业务广泛,除了海洋装备相关的船舶设计、船舶动力、船海电源等,还包括电子探测、特种气体、水声对抗、节能环保等多类型业务。2023年科研院所总计实现营收670.52亿元,占集团总营收的19.37%。

  投资建议:建议关注中船系相关资产: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中船防务、中国动力等。

  风险提示:全球经济增长不及预期;IMO环保标准执行不及预期;集团资产重组进度不及预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幅度超预期。

提示:本文属于研究报告栏目,仅为机构或分析人士对市场的个人观点和看法,并非正式的新闻报道,本网不保证其真实性和客观性,一切有关该股的有效信息,以沪深交易所的公告为准,敬请投资者注意风险。

网友评论

×

  • 1.若本人/本机构拟认购/申购私募类资管产品、信托计划,则本人/本机构承诺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 (1)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且满足金融净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
  • (2)最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法人单位;
  • (3)金融管理部门视为合格投资者的其他情形。
  • 2.若本人/本机构拟认购/申购私募基金,则本人/本机构承诺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 (1)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
  • (2)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 本人/本机构确认是为自己购买私募产品,不会以非法拆分转让为目的购买私募产品,且资金来源合法合规,不会使用贷款、发行债券等筹集的非自有资金进行投资。
特定对象认证

确 认

×

风险测评
温馨提示:本问卷旨在协助您选择符合您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产品或服务,问卷结果并不能取代您的投资判断,也不会降低产品或服务的固有风险。
    下一题